喜乐安宁 发表于 2025-11-14 09:44
德国是小学就分流了,我记得是三年级左右就决定了
这部分学生以后是要进职业学校的
这部分学生以后是要考 ...
小学太早了,很多孩子自我意识都没觉醒呢。
完全靠父母托举。
不过德国没事,德国的蓝领薪水也高。
分流到技术工层面也没错。
咱们这里,要是父母没意识,小学分流就基本定终身了。
连着上班5天,今天累着了。
下半年的工作节奏减慢了点,经常性告诉自己要悠着点。这就是五十岁的心态,不想拼了。
最近种的菊花开了,满阳台的鲜花,一看就喜人。
回家陪女儿去。
潜水的鱼 发表于 2025-11-13 16:36
感觉现在最大的困境还是如何提高年轻人就业率的问题呢,目前看来似乎无解,现在的年轻人如果没有家庭助力 ...
就业除了经济环境,是典型的结构性内卷
蜂拥而至去体制内,去大厂,必然疯狂内卷
家有儿女 发表于 2025-11-14 17:30
连着上班5天,今天累着了。
下半年的工作节奏减慢了点,经常性告诉自己要悠着点。这就是五十岁的心态,不 ...
我今天也累了
还是女儿在身边幸福吧,家姐
潜水的鱼 发表于 2025-11-14 09:09
生菜教授的一番话忽然就让我对这个话题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
任何人类社会,群体博弈的结果,都会达成 ...
人生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你说最优解如果放在人生错误的时候可能就会是一个最糟糕的解法。
我对自己小孩的个人建议是,
无论选择什么道路,在25岁-35岁用头发捎都会冒汗的努力方式去努力。并且一边努力一边思考,自己最擅长什么,入世的角度是什么,世界大部分时候是个草台子,那么自己是另外搭一个草台子——只要比别人的草台子好一些就可以,还是借助别人的草台子,如果借助怎么借助。
到了35岁-45岁的时候,想清楚自己人生最自洽的方式的是什么。如果想躺平,那么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躺平方式——就是外人看你不是颓废的人生。如果想奋斗,也要认清自己——创业也可能是中产挥霍的方式。并且找到一生的朋友,伙伴,合作者,同行人。
45岁-55岁的时候,明了人生就只有一次,怎么才能最适合自己内心。如果觉得要折腾一番不枉此生,反正活一次,也行,留好兜底的就随意了。如果觉得晒晒太阳,钓钓鱼也行,那就把周围矛盾都范围都划清。
如果反过来,25岁-35岁躺平,那么才是太遗憾了。人生不在于高低,我的小孩找不到工作,哪怕估计他去餐馆打工,我都鼓励他去。察言观色,small talk也是一种需要修炼的本事。我还跟民企老板打过各种招呼,等小孩高中到大学的暑假就去他们工厂打工,找两三个的部门各呆上一个月——有点类似于日本研修工人的方式。25岁-35岁不活得轰轰烈烈,精精彩彩,不去碰撞和试错,怎么才能最好了解自己?
同样如果,45岁-55岁在想着,想猛地跳一把,这个对大部分人来说也不太合适,因为不再是一个人了,这个时候的为人处世,同行人已经基本上有些定型,没有朋友,却又上有老下有小,拿什么去折腾,又有多少雄心壮志。当然有天赋人另当别论。
还有就是时代的一颗沙落在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20/80原理,但是20的人不想80的人躺平,他们会制造各种方式让80自相卷起来的,这样才能给他们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而本身80的人还有一个站起来看电影说法,一个人站起来,后来导致大家都站起来了。所以,宏观上,社会一定用某种方式让工蚁们忙起来的,工蚁们如果一边忙一边相互伤害,那就是自己看不清楚了。
家有儿女 发表于 2025-11-14 10:33
国家搞好职业教育,跟父母做社会的牛马,把挣到的资源都用于卷孩子去读大学,这是两条线的事情。如果搞好职 ...
把小孩一个人扔国外读书,那个不叫卷教育,那么叫做赌博,撞大运。
要么像初曦一样,家里出一个时时关心,并且了解国外那个体制运行,遇到事情能群策群力解决的人。要么就是赌博,凭什么一个小孩在国内环境中适应不了,一个人到国外就适应了(没有什么贴心的朋友,学业的晋升渠道一无所知,也没有家长跟老师沟通了)。一个18岁未满小孩什么时候情商能够高到这个程度了。
或者说一个18岁的小孩情商高到能够解决方方面面的事情,也就不会成为中国教育系统下的放逐者了。
中国的职业教育其实也不错,但是任何路径都有走的方式。我一个初中同学,他初中毕业就去深圳打工,后来有回到家乡打工。他小孩就上高职,专攻自动化操作。玩操作台跟虚拟游戏一样熟悉,工作早已瞄好了。做职业教育没有问题,但是怎么走职业教育之后的人生道路,很多人两眼一抹黑。
选择了一条路径,可能是外在和内因的综合影响,但是走上了之后怎么走,如何走确实每个人个人的问题。我虽然是一颗韭菜,但是我在风中也有唱给自己听,让自己快乐的歌。
蚝油生菜 发表于 2025-11-14 23:05
人生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你说最优解如果放在人生错误的时候可能就会是一个最糟糕的解法。
我对自己小孩的 ...
把你的这段话认真看了好几遍呢,打算把这段话**下来,以后反复看看。感觉我的人生轨迹就是如同你说的这般走的。没想到教授可以解析的这么清晰,而我完全就是凭直觉,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能够认识您真好。
不过感觉你还是站在精英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的,而受众也是我们这些中等智商以上的人群,你点拨一下我们也能理解到七八成并迅速付诸行动。但是很遗憾,那些最需要这些人生建议的人恰恰也是最固执最自以为是最难被说服的,不知道你面对这些人时是如何处理的?
潜水的鱼 发表于 2025-11-15 08:20
把你的这段话认真看了好几遍呢,打算把这段话**下来,以后反复看看。感觉我的人生轨迹就是如同你说的这般 ...
固执自以为是的人未必内心不开心。他们逻辑自洽,恰恰是这种``自以为是''给他们内心滋养——天不生我某某某,万古如长夜。挺好的。
原始人,外面狂风大作,飞雪交加,内心认为自己,小命交代了,唉声叹气的肯定就交代了。只有内心带着麻木自信,觉得,天不灭我,我还能折腾的,才能活下去。
这是进化论,人类能够延绵这么长时间没有灭绝的留下来的基因。尊重别人的人生,各人有各人的精彩,各人也有各人的弱点,只要不涉及黄赌毒就行。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为什么要说服别人?
现实生活中都是别人给我人生建议和帮助, 我很少给别人建议。回国,我很喜欢去民企单位看看,跟各个实业的老板吃饭。我都是被人照顾,听别人人生历程,饭桌上只会吃饭,时常流露出一种“你怎么这么了不起“我完全被你的优秀震撼得完全失去了语言表述能力的天真状态。
我特喜欢听人家侃大山讲人生。人生沉沉浮浮,折腾也好,躺平也罢,轰轰烈烈也好,心静如水也罢。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在活一场。
若是亲人或晚辈,我们能做的只有陪伴。
蚝油生菜 发表于 2025-11-14 23:05
人生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你说最优解如果放在人生错误的时候可能就会是一个最糟糕的解法。
我对自己小孩的 ...
感谢如此精彩的发言
蚝油生菜 发表于 2025-11-15 10:21
固执自以为是的人未必内心不开心。他们逻辑自洽,恰恰是这种``自以为是''给他们内心滋养——天不生我某某 ...
简简单单几句,就描绘了大半人的人生,有更高维度看自己的感觉。
蚝油生菜 发表于 2025-11-14 23:26
把小孩一个人扔国外读书,那个不叫卷教育,那么叫做赌博,撞大运。
要么像初曦一样,家里出一个时时关心 ...
原因之一在于中产家庭的孩子富养,造成孩子欲望多,眼高手低,以为可以靠着爹妈的钱到哪个国家留学都可以,又不好好学习,花钱只是买个经历。家里有钱这么造也行,家里勉力支撑的话,真要考虑一下投入产出比了。他家孩子21岁了,读私立大学,应该是能独立留学的年龄。现在有不少这种情况,在国内卷不动,就在国外找读大学的路径。如果孩子在国内是读211大学的水平,出国读书应该没问题。在国内是学普以下的话,出国读也一样面临学业困难,学习基础和能力都跟不上。
本帖最后由 爱喝豆浆 于 2025-11-15 14:35 编辑
家有儿女 发表于 2025-11-15 13:12
原因之一在于中产家庭的孩子富养,造成孩子欲望多,眼高手低,以为可以靠着爹妈的钱到哪个国家留学都可以 ...
家姐说的这些个例,孩子能力不匹配同时家长把送出去当做唯一解决方案的,属于个例,而且现在家长越来越理智了。
前面生菜老师有个词说得很好:中国教育系统下的放逐者
所谓放逐者,有自身原因,有体制和自身综合原因。说白了就是身心能量、学习能力都熬不过应试教育这12年的部分。
如果在国内教育体系达不到平均水平之上, 换一个地方也未必就解决问题,可能催生更多的问题。这确实是事实。
至于211,国内211是人中龙凤了
看看211在各省的比例。。。除去北京上海,大约5%左右
而且这5%是中考分流之外的 进入普高的5%,不是全体的5%
这5%不说其他,至少在智商、学习能力,耐受,自我管理,抗压,肯定基本都是一流的。
本帖最后由 家有儿女 于 2025-11-15 18:15 编辑
爱喝豆浆 发表于 2025-11-15 14:29
家姐说的这些个例,孩子能力不匹配同时家长把送出去当做唯一解决方案的,属于个例,而且现在家长越来越理 ...
这种情况已经不是个例了。我女儿小学班级的那些同学,读书跟不上国内体制教育的,不少在谋划出国读高中大学。一个班30来个孩子,我知道谋划出国的有七八个,有些是考不上普高或者考不上心仪的高中,才谋划出国的。有些是出去了才知道骑虎难下。
985和211大学的录取率,北京和上海有超过15%吧?
重点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惜重金送孩子出国留学。孩子学习能力好,结果自然不错。如果孩子学习能力不强或自驱力不足的话,这些钱就是买个经历和经验,那就要看有多少家底去这样子“托举”,是不是成为父母沉重的经济压力了。这部分不遗余力托举下一代的父母,让人心疼,但同时,也要理性看待留学教育能起的作用。如果务实一点,评估一下孩子的读书能力,不如把职业教育作为一个选项。这一代父母,真是很难。
我是看到几个同学家的孩子都是这种情况,能力不足却被送出国且被给予高期望。有钱的家庭无所谓,中产家庭的父母这么决策,给自己套上了沉重的负担。
本帖最后由 爱喝豆浆 于 2025-11-15 18:58 编辑
家有儿女 发表于 2025-11-15 17:52
这种情况已经不是个例了。我女儿小学班级的那些同学,读书跟不上国内体制教育的,不少在谋划出国读高中大 ...
确实,近些年家长越来越多考虑教育性价比的问题了
大概家姐处的上海这种一线城市,又是私立环境
家长经济条件都比较好吧,走国际路线或者本科就出去的相对比较多。
但整体看真要这种操作,也是少数的。
985 其他省份大约录取比例大约1-到3%
四川985录取比例不到1万,考生55万。
说这个比例的意思就是说,不是说孩子如何,而是国内应试本质是较为单一的筛选,分层。
这其中可能存在一些伤害,如果家长没有帮孩子规避到,
可能容易成为教育的被放逐者。
但实际上我们不是社会学者
我们主要还是关注自己在这个社会体系里如何生存,发展。
蚝油生菜 发表于 2025-11-15 10:21
固执自以为是的人未必内心不开心。他们逻辑自洽,恰恰是这种``自以为是''给他们内心滋养——天不生我某某 ...
谢谢,对于没有干系的人,尊重他人选择, 不干涉他人命运,比较容易。
对于亲人,只做好陪伴,或者只做好兜底的准备,还是有点难。
家有儿女 发表于 2025-11-15 17:52
这种情况已经不是个例了。我女儿小学班级的那些同学,读书跟不上国内体制教育的,不少在谋划出国读高中大 ...
我以前看到的数据:北京,上海,天津,985的录取率大概在5%左右,211大概可以达到15%左右。
其他的省份,985基本上都在1.5%左右,211大概在5%左右。
潜水的鱼 发表于 2025-11-15 19:12
我以前看到的数据:北京,上海,天津,985的录取率大概在5%左右,211大概可以达到15%左右。
其他的省 ...
北京上海天津985,211比例我没关注过,但我知道高于全国平均
其他省份的数据 基本和我看到的是一致的。。
爱喝豆浆 发表于 2025-11-15 19:16
北京上海天津985,211比例我没关注过,但我知道高于全国平均
其他省份的数据 基本和我看到的是一致的。 ...
我还知道这三个地方的人们对这种现象的解释: 因为这三个地方绝大多数都是城市人口,人口素质大大高于其他省份(意思是其他省份的农村人口占比很高),所以录取比率更高一些是合理的。
--------感觉也还是有点道理,不过明显有点歧视农村人了,呵呵。
潜水的鱼 发表于 2025-11-15 19:23
我还知道这三个地方的人们对这种现象的解释: 因为这三个地方绝大多数都是城市人口,人口素质大大高于 ...
哈哈,其实说人口素质不如说教育水平,人口规模
省会城市肯定大于县城, 县城大于镇。
这些不同单位经济水平,教育投入,教育水准,肯定是不同的。
不过这样看重庆其实也是啊,重庆和四川一套卷子,分数线就低一大截。
爱喝豆浆 发表于 2025-11-15 18:44
家有儿女 发表于 2025-11-15 17:52
这种情况已经不是个例了。我女儿小学班级的那些同学,读书跟不上国内体 ...
选择多了后,也会造成新的问题:哪条路是合适的。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进去才知道深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