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莎 发表于 2024-12-27 08:46:51

工作上就剩一些扫尾的事情了,仿照我的性格,索性一鼓作气完成了呗。

但这一届的学生们好像都非常喜欢赶DDL,不到最后一刻就拖着。

得,我只能奉陪吧。

坚持到1月中旬,完工、收款。

耐心、耐心。

艾丽莎 发表于 2024-12-27 09:18:32

查看了一下过去几年的兼职收入,发现今年回落至2020年了。

幸亏趁21-23这三年收入还过得去的时间段,把房贷还了。

1月份收到稿费之后,把欠弟弟的钱都还清。

今后就多挣多花、少挣少花吧。

艾丽莎 发表于 2024-12-27 09:29:43

本帖最后由 艾丽莎 于 2024-12-27 09:41 编辑

等着女儿吃早饭收拾好,给她讲数学题,最后一个单元了:分式。

我是不大喜欢听别人讲课也不大愿意给别人讲课,因为我觉得同样的内容,看的速度会是听的速度的2-3倍;通过听课来学习,效率会慢得多。

实在不懂的呢,自己研究出来(也包括看别人的视频),印象又会比听别人讲一下深刻得多。

在这方面,儿子应该是遗传了我。

但女儿就不大喜欢这样的自主性学习,她更喜欢听人灌输。

艾丽莎 发表于 2024-12-27 09:40:02

这几个月,我给女儿定的任务是适应这边的训练节奏。

目前来看,她还是完成得不错;昨天她居然说,不想请假回去过春节了,就想在这边跟着大家一起练。

但课程学习这方面,真是差强人意:一来,我把这边的训练时间和强度估计得太过,以为没有那么多时间搞文化课,所以一开始就放低了对女儿的要求,说只听数学、物理的网课,英语只完成老师布置的线上作业,其它科目直接在网上找资源看,甚至在11月过来时连课本也没带过来了。二来呢,这两个月里因为工作上杂七杂八的事情,我没有心情给女儿找网络资源,再加上后来师姐们搬了宿舍可以自由出入,她们就经常约着玩,这一下子就放羊了。

下个学期,我基本上没啥工作,还是得把女儿的学习任务抓起来。

能抓一个学期算一个学期吧。

爱喝豆浆 发表于 2024-12-27 10:55:05

艾丽莎 发表于 2024-12-27 09:29
等着女儿吃早饭收拾好,给她讲数学题,最后一个单元了:分式。

我是不大喜欢听别人讲课也不大愿意给别人讲 ...

每个孩子学习模式都不一样

家有儿女 发表于 2024-12-27 11:01:26

艾丽莎 发表于 2024-12-27 09:29
等着女儿吃早饭收拾好,给她讲数学题,最后一个单元了:分式。

我是不大喜欢听别人讲课也不大愿意给别人讲 ...

养娃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亚于一份工作。

每次儿子批评我养娃养猫都不用心,我就想,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搬砖人的时间花在职场上了,花在在家里的就少了。

艾丽莎 发表于 2024-12-27 11:29:28

爱喝豆浆 发表于 2024-12-27 10:55
每个孩子学习模式都不一样

给女儿讲了两个课时的数学课,每次40分钟。

我越来越庆幸让她走了体育这条路,否则真是不知道她这样的数学学渣怎么应对高考。

当然,很多数学原理和公式,我也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但它们就是高考的拦路虎呀。

爱喝豆浆 发表于 2024-12-27 11:31:13

艾丽莎 发表于 2024-12-27 11:29
给女儿讲了两个课时的数学课,每次40分钟。

我越来越庆幸让她走了体育这条路,否则真是不知道她这样的数 ...

有一说一,数学不太灵光确实在我们的体系内生存艰难。

我们的体系是选拔的本质,不是培养什么教育主导的

爱喝豆浆 发表于 2024-12-27 11:32:40

家有儿女 发表于 2024-12-27 11:01
养娃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亚于一份工作。

每次儿子批评我养娃养猫都不用心,我就想,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

儿子这样说也不太客观

毕竟家姐也竭尽所能帮扶孩子了

有些父母是生活细节周到

有些是经济层面协助

有些的平台拉升


孩子不能只看到自己缺的那一面。

艾丽莎 发表于 2024-12-27 11:40:04

家有儿女 发表于 2024-12-27 11:01
养娃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亚于一份工作。

每次儿子批评我养娃养猫都不用心,我就想,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

谢谢家姐给予全职工作的认可和鼓励。

我也是边走边摸索吧,譬如说,到了我女儿现在的阶段,我最近也在问自己,究竟是继续带着她学习传统的书本知识更重要呢,还是索性完全放弃书本,带着她看一些体育运动以及运动员的记录片,通过讨论来磨练、提升作为专业运动员的心智更重要。

而如果走第二个方向,我自己就得去学习和总结。

目空一切也好 发表于 2024-12-27 11:46:49

艾丽莎 发表于 2024-12-27 11:29
给女儿讲了两个课时的数学课,每次40分钟。

我越来越庆幸让她走了体育这条路,否则真是不知道她这样的数 ...

个人觉得数学思维还是很必须和实用的

球姐 发表于 2024-12-27 11:55:32

艾丽莎 发表于 2024-12-27 11:29
给女儿讲了两个课时的数学课,每次40分钟。

我越来越庆幸让她走了体育这条路,否则真是不知道她这样的数 ...

数学必须抓好。
老白羊第二专业就是运动相关。他每年春天都帮导师的忙,一个重点就是给小师弟妹们看论文逻辑。导师一般都没眼看体育生的论文,文章逻辑确实基本合不拢。

体育生很多都是从事教育。如果是大学教书,也是一篇篇论文堆。数学、英文是论文必须的。

艾丽莎 发表于 2024-12-27 12:07:01

回目空和球姐:

谢谢提醒;但我女儿的数学思维真的好欠缺呀(反应在对于应用题的解法推导),对于数字的敏感度也极差(对于数字运算的直觉反应)。

那我还是坚持带着她做题吧,不能放弃,希望熟能生巧。

艾丽莎 发表于 2024-12-27 16:03:59

今天下午,一边走路一边听了洪晃的播客,她与《智人之上》作者的访谈。

一个小时,全英文的,虽然坚持听下来,但后面20分钟里,理解力明显下降,有点浆糊了。

不过我感觉洪晃本人到了后面,英语表达也不如之前流畅了。

哈哈,这说明我们非英语母语人士的外语思维都在些受制于多年的课堂模式:专注力可以但仅可以持续一节课。

艾丽莎 发表于 2024-12-27 16:37:28

印象深刻的几个概念有:

1)客观事实与主观现实:有点类似于自然现象与社会存在的区分,譬如:太阳从东边升起属于前者,钱、宗教、法制、伦理属于后者。

2)AI(智人)的兴起和强大,在于它可以通过加工信息缔造后者,进而侵占、控制人类社会,譬如:互联网金融下的货币,我们现在交易的都只是电脑里面的金融数字而已。

结论是:某一天,我们VS智人的关系可能沦为如今的马VS人类,我们不得不遵从AI建立起来的越来越多的社会存在和游戏规则。

3)意识与智能:AI在智能这方面是远远超越人类的,但它缺乏感受;即使在很多创造性工作这方面,AI也远强于人类。一个思考维度是:以前我们对AI的设想是,让它代替在人类承担脏累差的很多体力工作,但事实证明,它最容易代替人类劳动的是,知识、信息加工为主的工作(不与人发生交集),而不是类似饭店服务员等要与人直接交流的工作。

结论是:如果人类社会继续朝着追求效率的方向进行,而不重视体验感,那么机器人一定会战胜、控制人类。

4)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下,负面情绪更容易传播、引起共鸣、得到支持,这也是美国大选特朗普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中,作者讲到的一点对我很有启发性: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军事最强大的国家,都深陷于危机意识,因而带动全世界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状态和恐慌阶段(因而后面的内容是我自己引申上去的,他们没有展开讲,但我觉得这一点很值得深思:这个世界是不是被一些偏执狭隘、过渡竞争、具备侵略性的政治家、社会精英带偏了?难道说,人类文明不是正处于一个繁荣期吗?怎么却进入了一个国国自危、人人自保的状态?)

最后,他们聊到了怎么办,作者介绍了自我纠正机制和共生人际关系:这两点有空我再去听一听,找出原书看看,感觉他俩讲得不深入不充分,我自己也听得一知半解,只记得说要建立相互依存、相互信任的关系(这个倡导虽然与当下的国际形势相悖,但对于我也小有启发,至少在亲密关系中,今后我要选择多多地信任对方)。

艾丽莎 发表于 2024-12-27 16:51:32

本帖最后由 艾丽莎 于 2024-12-27 16:53 编辑

说到亲密关系,又想写一部英剧《life after life》,中文名是《生命不息》。

这部剧讲的是一个有重生能力的女孩,她运用自己可以一次次重启生命的天赋,避免了一次一次的重大危险,生存了下来;之后,她又通过一次次重新来过的能力,让自己学会应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规则,得到了体面的工作,实现了相对自由的生活;

后来,她又试图通过这个能力,去改变亲密关系中她所爱之人的命运,却遭遇了滑铁卢,她发现,面临二战这样的历史性重大事件,无论她如何一次次重启生活,都不能帮助丈夫、女儿、弟弟改变他们的命运。

最后,她沮丧地在家人聚会中问父亲: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父亲回答:就在于家人之间彼此照顾、相互分享的一个个瞬间。

艾丽莎 发表于 2024-12-27 17:03:31

这是一个倡导理性、清醒的结果导向的时代,但不得不承认,保持感性、重视过程中的体验感,才会让我们体验到更多的情绪和感受,也才能滋养我们的生命力。

艾丽莎 发表于 2024-12-27 17:23:24

这周听思文的播客,也有一个印象深刻的观点:你是因为优秀而被需要,并不会因为优秀而被爱。

那么,爱究竟是什么呢?是完全接受一个人原本的样子?

我似乎还是倾向于认为:爱一个人,既包含自己想变得越来越好,也会期望对方变得越来越好,但如果不能,也乐意去接受;但是,对于越来越好的期望和努力,应该还是要有的吧?

她还讲到一个观点,一段关系是否合适一个人,就看他在这段关系中的自身状态好不好。

完全赞成:亲密关系,要建立在为自我服务、滋养自己的前提下。

艾丽莎 发表于 2024-12-27 17:25:51

这是本周内的一些精神食粮,今后要及时总结下来。

潜水的鱼 发表于 2024-12-27 20:00:23

本帖最后由 潜水的鱼 于 2024-12-27 20:16 编辑

艾丽莎 发表于 2024-12-27 16:37
印象深刻的几个概念有:

1)客观事实与主观现实:有点类似于自然现象与社会存在的区分,譬如:太阳从东边 ...
看到艾老师聊这个话题,想起一个我长久以来的关于人工智能方面的困惑,看看是否有人能解释一下。
众所周知,人类之所以会贪婪,会有动机去探索未知,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多的金钱,更大的权力等等,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有一个多巴胺奖赏系统赋予了我们动力。作为非专业人士我的理解是大脑神经元在受到新鲜刺激的时候会分泌足够的多巴胺,从而使人感到愉悦,但这种愉悦的体验效应是递减的,即下一次要获得同样的愉悦感,就需要更多的多巴胺分泌即更强烈的刺激,这就是我们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 抑郁症患者本质上就是因为多巴胺奖赏系统出了问题,有一个更极端的例子,有个人的大脑纹状体(分泌多巴胺的部位)出现病变导致多巴胺分泌功能丧失,他连起床的动力都没有了,只会两眼直勾勾的望着天花板,因为他没有任何动力来做任何事情,哪怕是维持自己的生存。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设计一个类似的奖励系统,让人工智能像人类一样的贪婪,孜孜不倦的去追求更多的知识,fuzhi更多的自己,获得更大的权力等等以至于最终会威胁人类生存的行为。
我觉得要设计这个奖赏系统还是蛮难的,只要这个奖赏系统没设计出来,人工智能对于人类来说就很难构成威胁,因为它没有任何动机要不断主动改善自己的处境,就像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没有任何动机要生存下去一样。但是好像从来都没见有人聊过这方面的话题。

页: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查看完整版本: 低端生活美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