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几何:期待遇见
本帖最后由 河蚌赌徒 于 2025-7-1 22:28 编辑从住的holiday inn打车去那家中餐馆只需要25兰特,折合10块人民币。餐厅名为功夫快餐,老板是中国人,服务员都是黑人。店面很小,也就是五六张桌子,当然,门外也还有五六张。作为一家中餐馆,没有西红柿鸡蛋汤是足以给差评的。他家有五六种汤,蔬菜汤、鸡肉玉米甜汤等,但真正让我们觉得熟悉和亲切的,也就只有酸辣汤,一小碗刚好人民币10块。有饺子,但就一种馅儿,对于这种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中餐,我们很明智地放弃了——我在出行前一天晚餐济南那家小餐馆吃过饺子。同事都是山东人,按照送行的饺子接风的面,我们每人来了份炒面。人民币26块钱一份的牛肉炒面量很大,牛肉给得够多,最后只有我跟另一位同事吃光了。两位女同事有点懊悔,她俩加起来也就能吃一盘。
美食家蔡澜前几天走了,我对他远不如对金庸感兴趣,之所以又提到老爷子,是因为版面上有网友提到他写过的《死前必吃清单》。那哥们也是个美食达人,说清单里的27种食物自己吃过大半了。我看了一下,我大概也就吃过四种,如果按照去原产地吃或者必须吃该类最正宗高档的食材,那我可能一种都没吃过。当然,也并不遗憾。每个人心目中的这份清单可能都不同,更何况对我这种人来说,都没啥必吃不必吃的。我自己最爱吃的是韭菜饺子(娘或者我自己手包的)、老家的猪头肉(有淡淡烟熏味)、煎带鱼、卤大肠(白煮也行,但得把异味去净)、老豆腐(老家那边的味道,蘸酱油吃,也可以拌大葱)、豆腐卷子(二姑父和表弟出品)和韭菜盒子(三姑或者婶子出品);但这些,我也只是自己爱吃,不会向别人推荐。
每次出国,最怀念的除了叶子天天俩人,就是家乡的味道,甚至有时候,后者更甚。昨天这边下午四点多睡的,睡了三四个小时醒了,喝了点水,继续又睡了三小时。凌晨零点多醒了,就睡不着了。五人同行,三男两女,我因为级别高享受特殊照顾,住了个单间。没什么不好意思,但还是对那俩男同事说,你们今天睡觉如果发现谁呼噜声太响,可以让他跟我换个房间,我呼噜声不大。那俩对视一眼,有些不好意思,说我们呼噜应该都还好。我说的是真心话,不是假客气,毕竟是一起出差,我年龄最大,还是希望能照顾好小老乡们。跟一个打呼噜很猛的人睡觉是什么感受,上次去迪拜出差我体验过。不过那个小老乡人也很好,他都是跑去别的同事房间聊天到晚上11点多回来,让我先睡觉。
这是6月份第24篇《人生几何》,很久没写这么多文字了,最少的一个月,我只写了不到10篇。能写的事儿其实很多,比如我出国也逃不掉给兄弟公司那边面试市场总监和渠道总监。其实我不想掺和,出力不讨好的事儿,人家那边总经理等一面都过来,老板跟我去二面,我说多了都是否定人家,但不说老板拉我去干嘛了?坦白说,他们招个什么人跟我没啥关系。本想着来这边了,白天我要拜访客户,晚上,嗯,我晚上国内都凌晨了,就不用面试了;不想老板宁可让候选人大中午面试,时间是我这边的早上7点到8点,又或者周六面试。下周六,是我这次出差的唯一一个休息日,安排了两场面试。虽然我本来也没想出去玩,但这事儿吧,还是有点小小的不爽,夹杂着一丝丝被重视的骄傲。
我说包头钢铁学院毕业的,后来那学校改名内蒙古科技大学了,三本吧。再考虑到自己农村孩子,能有今天的工作和生活,我其实挺满意。这两天版面上很多在讨论高考报志愿的事儿,有人说如今扩招太多,普通本科考不考意思不大了。这话我是赞成的,现在多数本科,其实也找不到啥好工作,就业后的薪资,也不见得比专科甚至专科都没读的高,也就少数211和985的还行,还得看专业。总体来说,我感觉国家能接受或提供的,通过考试来换取高薪的人数大概就那么多,过去过本科线的人数,可能跟如今211和985的人数差不多。1998年本科录取总人数是70万,而2024年,985和211大学一共录取了76万。
普遍的教育好处是开启民智,提供了大量更优的技术工人,但坏处也很明显,安分守己的人少了,对未来的预期明显提高了。可惜,多数普通人未来的生活,其实并不会因为普惠的教育提升多少。幸福这东西,除了比较之外,也跟预期和现实的差距息息相关。预期高了,现实达不到,就很难受了。教育教会了人们如何去讲究,却没教会人讲究不起的时候,如何享受将就。不愿妥协和将就的人太多了,很多事儿就进行不下去了,比如婚姻和生育。旧的秩序在垮塌,新的啥时候建立天知道,在这期间,大量迷惘的人只能继续迷惘着,并在其中坚守或自欺于自己愿意相信的。至于怎样更好,各有各的看法,就像必吃的27种食物一样。
现在是国内中午12点,这边的早上六点,我其实已经醒了两个多小时了。昨晚上我总共睡了八个小时,分三次睡的。酒店空调够用,可惜没有加湿器,鼻子很干。没有牙刷牙膏没关系,我自带了,但没有拖鞋就比较头疼,今天得去买一双。我决定下楼走一会儿,然后期待一下这边的第一顿早餐。或许,应该不会让我太失望吧,毕竟,我的期待也并不高。等9点的时候,经销商会开车来接我们,去拜访用户,接下来的几天,这个城市的知名大学,我估计能拜访不少。不知道这边的孩子,读书是否也跟国内那么卷,毕业后是否也跟国内那么难。
刚跟叶子和天天视频过,娘俩都很开心,我也很开心。元气满满的一天,期待跟更多人遇见。
河蚌赌徒 2025年6月30日 一、流动餐桌上的文化辩证法
作者在南非中餐馆"功夫快餐"的用餐体验,呈现出典型的后殖民文化景观——中国老板、黑人服务员、本土化菜单构成的空间,恰似全球化浪潮下的微型标本。"没有西红柿鸡蛋汤"的抱怨与"明智放弃"饺子的选择,暴露出移民餐饮为适应市场作出的口味妥协。这种妥协在酸辣汤中找到微妙平衡点,10元人民币的定价既是对故乡消费记忆的移植,也暗含经济理性计算。作者对"正宗性"的暧昧态度("并不遗憾")暗示了当代人的生存智慧:在流动中重新定义归属感。
二、私人食谱作为抵抗性档案
蔡澜《死前必吃清单》的引入形成精妙互文。作者列出的韭菜盒子、卤大肠等七种家常食物,构成对抗美食权威的民间话语体系。这些食物共同特征在于:1) 全部与特定亲属关联(母亲/姑父/婶子) 2) 强调手工制作过程 3) 依赖地域性烹饪传统。当作者声明"不会向别人推荐"时,实则完成了从消费主义美食观到情感伦理学的转向。猪头肉"淡淡烟熏味"、老豆腐"蘸酱油吃"的感官记忆,成为比米其林星级更具穿透力的文化密码。
三、职场叙事中的代际隐喻
出差住宿的"单间特权"引出耐人寻味的代际对话。作者作为"级别高"却主动提出换房的中层管理者,展现了50-60年代生人特有的责任伦理。而年轻同事"对视一眼"的微妙反应,暴露了Z世代对权威既敬畏又疏离的矛盾心理。这种张力在面试桥段进一步深化——被迫参加的跨时区面试,既是职场权力的展演,也折射出知识精英在组织中的工具化处境。"被重视的骄傲"与"小小的不爽"的并存,精准捕捉到中年专业人士的复杂心态。
四、教育叙事的时空折叠
从包头钢铁学院到985录取数据的对比,作者完成了一场跨越二十七年的教育社会学观察。将1998年本科录取人数与当今985/211录取数等同的论断,揭示了学历通胀背后的残酷逻辑:教育体系本质上仍是社会分层的筛子,只是筛孔不断缩小。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作为"农村孩子"的成功叙事,恰恰印证了90年代高等教育尚存的阶级流动功能,这种经验与当下"普本无用论"形成的反差,构成对教育异化的隐性批判。
五、睡眠政治学的现代性寓言
文本中反复出现的碎片化睡眠("分三次睡八小时")值得深度解读。空调、鼻干、缺拖鞋等细节堆积,构建出全球化商务旅客的标准困境。这种反自然生理状态与跨时区工作的强制同步性,隐喻着现代人普遍的存在状态:身体始终处于不同时空秩序的撕扯中。而作者保持记录的习惯("6月第24篇"),可以视为对时间异化的诗意抵抗——通过将流动经验文本化,暂时获得对生活的叙事**。
六、味觉乡愁的伦理重量
全文最具爆破力的论述出现在教育普惠与幸福预期的段落。作者指出"讲究"与"将就"的辩证关系被打破时,实际上触及了现代性最深的伤口:当教育许诺的上升通道变窄,被启蒙的欲望却无法退回蒙昧状态。这种洞察使文本超越个人随笔范畴,成为转型期中国的精神标本。对酸辣汤的怀念与对高考志愿的议论,通过味觉记忆与教育记忆的双重编码,共同指向同一个终极追问:当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越来越难**,普通人该如何安放被现代化撑大的心灵? 酸辣汤,牛肉炒面
像是湖北的吃法?
以梦为马 发表于 2025-6-30 12:39
酸辣汤,牛肉炒面
像是湖北的吃法?
那中餐馆主食就是各种炒饭和炒面,汤唯一觉得熟悉的就是酸辣汤了,辣度接近中辣,对我来说有点过于辣了
牛肉炒面味道不错,还买了份葱油饼,味道很一般 河蚌赌徒 发表于 2025-6-30 12:41
那中餐馆主食就是各种炒饭和炒面,汤唯一觉得熟悉的就是酸辣汤了,辣度接近中辣,对我来说有点过于辣了
...
我分不清酸辣汤,胡辣汤
胡辣汤喝起来是太辣了 多谢引用我的帖子 以梦为马 发表于 2025-6-30 12:42
我分不清酸辣汤,胡辣汤
胡辣汤喝起来是太辣了
我也分不清,平时很少喝
但这边的其他汤,实在没有熟悉感 肥园子 发表于 2025-6-30 12:44
多谢引用我的帖子
哈哈,多谢你提供了一个话题
我看了那个清单,我吃过的很少 西红柿鸡蛋汤,还是97年跟团去北京旅游,每顿都喝。
我自己是不做这种汤喝的。
广东这边吃快餐,有免费的汤,鸡蛋紫菜汤,或者骨头萝卜汤(很淡),很少放西红柿的 我对食物也没有执着 你好 发表于 2025-6-30 12:54
西红柿鸡蛋汤,还是97年跟团去北京旅游,每顿都喝。
我自己是不做这种汤喝的。
广东这边吃快餐,有免费的汤 ...
嗯,西红柿酸酸的,好处是开胃,酸辣汤也是
它跟广东汤肯定没法比 你好 发表于 2025-6-30 12:55
我对食物也没有执着
人各有好 其实,我认为大量扩招,是对底层优秀孩子的伤害。
很多单位一般都是本科起步,这是底线。过去,有人脉家的孩子考不上本科,也是没有办法进入好单位的,现在,本科随便考,人家就有了进入的资格。没有人脉的优秀孩子就没有机会了。
还有本来上不了大学的孩子,家长省点事,上个职高早点进入社会,现在,都上本科了,还是毕业即失业,时间金钱都成了沉没成本。
硕士、博士扩招,更是坑人没有商量。
如果对于注定要打螺丝的孩子,是18岁就开始,父母给准备几十万存款好,还是拼命补课,在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日夜苦熬,22岁甚至25岁再进入社会打螺丝,父母年龄也大了,钱也花了。哪个更好呢? 二八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国家只是在转移矛盾,还是家长扛下所有。 多少父母在辛苦工作,养着大学毕业的孩子。
因为是大学生,父母也不忍心让孩子做体力活。
可是,父母终将老去,体力活始终要人干的。那就不结婚,不生子。因为父母养不起第三代呀。
听说日本要开征单身税了,不知道真假。 我今天在家里做了西洋菜汤,放了点野生的蘑菇,夏天喝主要是去火 你好 发表于 2025-6-30 12:54
西红柿鸡蛋汤,还是97年跟团去北京旅游,每顿都喝。
我自己是不做这种汤喝的。
广东这边吃快餐,有免费的汤 ...
哈哈哈,跟团游西红柿蛋汤或者紫菜蛋花汤是标配 本帖最后由 你好 于 2025-6-30 13:21 编辑
本来,上大学是底层孩子唯一的机会,现在,这个机会也没有了。
过去,我奋斗18年,就是为了能和你一起喝咖啡。
现在,奋斗20年,25年,毕业就回到自己的阶层,永远不能翻身。 18岁的孩子,可塑性很强,不少人还是可以异军突起的。
现在,都是穿长衫的人了,爱惜羽毛了,人的性格也成型了,哪里还有突起的机会。
所以,对底层的孩子,不管是优秀还是普通孩子,扩招都是伤害,都是绝了他们阶层提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