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
晚上,娃口述,我帮打字。管住嘴,让娃自己编,不插嘴。
写完提了两三个小改意见。
又是一年三月三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以前,在中原地区,农历三月三日是一个特定的节日,叫做上巳节。这个节日与一般的节日不同,可能因为它处于暮春时节,能给人带来别样的清新感受。
过这个节日时,人们会沐浴更衣。孔子《论语》里说,“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的大概就是上巳节的情景。在春天清澈透底的天空下,让春风吹拂着洗澡后没擦干的水珠,人们轻轻歌唱,多么心旷神怡。上巳节沐浴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用自己明镜般的心去体验春天,是上巳节的意义之一。
传说上巳节还是上古黄帝的生日,这天,家家摆起供桌,祭拜黄帝和自家的祖先,轻烟缭绕。有人可能会问,清明节时不也要祭拜祖先吗?为什么还有一个与它时间相近的上巳节呢?清明节虽也祭祖,但没有洗澡的习俗。用沐浴过的心去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思念,那种境界是清明节无法相比较的。
如童谣里所唱的那样,我妈妈小时候,三月三这天一来,她会和小伙伴们在村里放风筝,浩荡的东风慢慢把风筝托起来,风筝如同一张张剪纸,贴在天幕上。现在她虽然很久没过这个节日了,但当时仰望天空的心境,应该还深深地映在她的脑海中吧。
上巳节古老而不沉重,清新而不乏味。若春节是一个丰盛的宴席,上巳节就是点缀春天的一道凉拌小菜。虽然现在越来越少的人知道上巳节了,但春天不会忘记它,并将给予它纯洁的追忆 我也写作文
————————————
杂思 语言的局限与人类智能
网传Deepseek梁文峰在访谈中提到,“我们理解人类智能本质可能就是语言,人的思维可能就是一个语言的过程。”这个论断应是人工智能行业的一个共识和基础,AI正是通过对语言进行学习训练,赖以建立、演进。
该论断同时也有一定的哲学支撑,不少哲学家、语言学家论述过语言与人类认知之间的紧密关系。而对于语言是承载/表达认知,抑或语言进一步反作用于/塑造认知——在这有趣的辩证法问题上,又各有不同论述。
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是两个概念。人工智能是个新兴行业;人类智能是自然存在,是人类的认知、思维、意识、感受等的统称。在此,我们跳开人工智能,以人类智能为参照来看语言,那么语言其实有着巨大的局限性。
一是在量上,语言表达的丰富程度远低于人类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中文常用字、英语常用单词大概各有数千个,人类大脑里的神经元大约有一千亿个,宇宙中可见物质部分的基础粒子大约有1080个。人类大脑的亮灯节点,可如浩瀚星云,相较来看,一本字典实在太小。
二是颗粒度上,语言的“像素”较差较粗,限于窠臼。人们在动念要去表达的时候,其实只能被动挑选模糊正确的颗粒来使用。比如高兴、难受、正确、错误、冷却、沸腾、爱、恨,每一个词的内涵外延,如果拿出来讨论,都能引发无休止的分歧。不仅人与人之间会分歧,一个人自己也常发生含糊、矛盾。语言颗粒的粗糙和隔靴搔痒是如此普遍,以至于,当偶然有作者能够把人的某单个处境写得比较具体而微、表达的精细度和像素提高一个等级时,阅读者会被切中,会激动,比如会给这样的作者评诺贝尔文学奖。
即便有这样的局限,语言确实在现实层面参与对人的塑造。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这是哲学的终极事宜。认识自己,感受自己,向自己表达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大程度依赖语言?大多数思考和感受的时间里,我们内心有个声音在说话,梳理,总结等等,“这个事好糟心”,“应该是这样做吧,接下来…”,“明天有大雨(不是小雨),所以…”——没有真正出声,但语言在意识里发生,并被自我聆听;就像我们即使是在写私人日记时,都始终难免夹入一个无形的外在阅读者。
语言,包括沉默的语言,让我们保持在被观测的坍缩状态。语言使得意识显性可知,语言使意识坍缩。
哲学家、修行者的主要使命,正是不断地锻造认知、思维,整理和表达,尽可能诚实地面对自己,这个过程看起来和AI的学习演进机制挺相近。普通人也同样涉及锻造认知、内心表达、面对自我的功课,力图“知行合一”。
也有些瞬间,“意在言外”。人类有潜意识。潜意识之于显意识,就像暗物质暗能量之于可见物质,深沉不可见的部分,份量显著更大。偶然涉足潜意识,如金针探海。
语言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效果上也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参与交互的当事人各自表达的模糊正确率,在数学上相乘之后,导致交流结果效能显著降低;且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这个降低是几何级的。简化地举个数字来看。假设个人表达即“我口写我心”的准确率是60%(这个数字已经非常乐观了),那么两个人交互,准确率就是60%2=36%(所谓“可与人言者二三”);十个人交互,准确率是60%10=0.6%;一万乃至一亿个人交互,准确率……这样算来约等于零,即规模以上人群的交互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这跟我们的主观感受好像并不完全一致?在社会学领域,我们并不觉得规模以上的人**互效能差到如此地步,一定程度的共识还是存在的,这是我们建立群体秩序的基础。
在这个问题上,有两方面贡献要素,使得群体交互成为可能。
一个贡献要素是语言符号自身的粗糙与僵化,进一步塑造人的认知走向粗糙与僵化。人的意识被一个个尽可能格式化的概念和符号占据,失去部分或大部分的活力、精细度、敏感度,便于整合和组装。这里可以想象一盒婴幼版的20块装乐高玩具和一盒成人版的1万颗装乐高玩具的区别。粗暴格式化的“一块块”语言,如同一个个粗劣的玩具按钮,按这个你哭,按那个你兴奋,按那个你愤怒……
在社会化的“学习”过程中,概念的格式化,一向是一切学习的第一步。我们打开任何一本教科书的任何一章,包括数学、物理、政治、语言本身如语文,乃至音乐、艺术,必定先看到一系列定义和概念。
在哲学史上,从先验论到后验论,一大部分内容先涉及概念、理念。中国的诸子百家里有一个“名家”,倡导先定义再论其他,代表人物是惠施,他是庄子的朋友、对头。孔子则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强调定义,以及定义对语言表达、进一步对秩序构建的重要性。
庄子呢就试图挑战语言的窠臼,野马也尘埃也,什么鬼?哎,要的就是这个什么鬼。阮籍跟苏门山中真人说了半天,对方不理,最后只以长啸相和,也是拒绝语言的限制。玄远之道,除了历史上的现实环境原因,也许也有在哲学上认识到语言的有限性、试图保留冗余度的倾向。
另一个使得群体交互可行的贡献要素是,语言的暴政。刚才我们计算上面的幂算术题并得到越来越小的答案数字时,明知它失之于简单谬误,仍不免有所触动,惊叹于历史上各个领域的泛意识形态事件,这些以语言为最主要载体的群体性感染——是怎么做到的?
对这个问题,社会、政治、心理学家又有诸多分析,最广为人知的是《乌合之众》,描述了群体性狂热是如何快速、高效、摧枯拉朽、令人瞠目地形成,个体如何从固有的差异性转变为盲目、无意识、狂热、归顺。对于这个形成机制,与其说分析,不如说描述,后者几乎是唯一可以尝试的。我们可以看到幂计算曲线先短暂地向轴线弧动、然后突然掉头、陡直地到达峰顶,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和颠覆性。这无从分析,只能看见。人们从历次教训中警惕这样的情况重现。
老子要小国寡民、绝情绝智,是拒绝语言暴政,不承认共识。但那是人类走不了也不会走的路。虽然并不存在谋全局的考量和选择,虽然历经还必将继续经历灾难、反复、伤害、惊心代价,人类还是脚踩滑轮跌跌撞撞一起往前走,那么共识和秩序是必须的。这不是应然问题,是实然问题。从正反合的角度,把语言暴政减小剂量、控制使用,是建立群体共识的必要前提。
人类时时刻刻都踩在平衡木上钢丝上。
语言参与塑造社会。
对于社会中的个体来说,有一些精熟使用语言来构建和演进显性认知的人们,呈现出更高程度的制度化和智能化特征;还有一些被贫乏简单的语言窠臼控制的人们,显得相对蒙昧。这么看,也是很像AI啊,先进的AI,和落后的AI。二者的差距,似乎相当程度来自于以语言为载体的学习进化水平的差距。
但显著存在于部分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所有人身上的,还有一份不可言说的内容,它像深不可测的沉渊,像占据宇宙95%质量的暗世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地告诉我们,“不止如此”。
因此,一直都存在去制度化的坚持,一直都存在语言之外保留自由度、敏感度的坚持。
你可能会感到,有时候语言就像一套湿透的衣服,不能脱下吧,又缠在身上,限制活动范围,想要突破它的桎梏。
语言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根据语言学家们的研究,世界上的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人们,独立演化出了各自的语言,但不同语言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底层代码语言似乎统一、导致自然语言之间具有共通性,语言似乎先天就存在,这实在很像硅基世界里发生的事啊。
刘慈欣写的三体人,TA们不用语言交流,而是直接进行电波交互。这个设定在科幻小说里很常见;关于脑机接口、脑脑接口的设想也源于此。但稍微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设想本身,很像三维空间里的人想象四维空间,很难超脱既有结构的限制——电波的交流,也需要频段、调制、解调等,这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声语言的编译,本质上还是语言。那么就还是难以免于语言颗粒的上述局限。
语言与人类认知的耦合度到底有几何?我们,是我们的我们,还是语言定义的我们;我,是我自己,还是被表达的自己?
如果语言是先天的,同时我们又并不能真正想象出没有语言的表达和交流,这是否意味着语言就约等于我们的存在。鱼缸里的金鱼,跳不出。薅着自己头发的人,跑不了。
而捆在身上的湿衣服带来的困顿感告诉我们,不止如此。我们“应该”不止于语言。语言是工具,我们是主体。是的,人本主义、唯心主义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一部分问题。 娃的文学积累很丰富啊 以梦为马 发表于 2025-3-13 21:20
娃的文学积累很丰富啊
哪个?论语吗?这段刚好带他读过 还有上巳节 以梦为马 发表于 2025-3-13 21:22
还有上巳节
这是老师布置的题目,问家长一个老家特有节日。
不过现在作文比以前强多了,结构没有问题,文字也大致可以。 旧欢如梦余寥寥 发表于 2025-3-13 21:00
又是一年三月三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以前,在中原地区,农历三月三日是一个特定的节日,叫 ...
文字很好,但少了作者自己的生活,加点更好
这种娃口述,父母帮忙打字的方式快很多,也方便修改 旧欢如梦余寥寥 发表于 2025-3-13 21:04
我也写作文
————————————
语言承载太多,科学,文学,哲学,法学
但不同应用对语言要求差很多,
各学科通过语言交叉 河蚌赌徒 发表于 2025-3-14 08:21
文字很好,但少了作者自己的生活,加点更好
这种娃口述,父母帮忙打字的方式快很多,也方便修改 ...
有空要学学自己打字了,现在还是二指禅 旧欢如梦余寥寥 发表于 2025-3-14 08:24
有空要学学自己打字了,现在还是二指禅
天天也是,二指禅 河蚌赌徒 发表于 2025-3-14 08:45
天天也是,二指禅
半天戳一下
不打游戏是这样的 娃写得文章有点老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