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几何:第一次到非洲
本帖最后由 河蚌赌徒 于 2025-6-30 10:43 编辑出差南非前一天,在汉庭酒店边的超市里买了五包方便面、两包榨菜和一袋火腿肠,共花了38.5元。榨菜和火腿肠都是爱吃的牌子,区别仅仅是榨菜偶尔还吃,而火腿肠已经多年没吃过了。唯一不满意的是方便面,竟然只有香辣牛肉面和鲜虾面两种口味可选,我不喜欢吃香辣味的牛肉面,但更不爱吃鲜虾的。小时候很想吃方便面,记得叫三鲜伊面,但吃不起。遗憾的是,这种喜欢并没有能坚持到我吃得起。很多人和事儿都是这样,走着走着,初心就忘了。至于忘了是否不好,这个去也不知道。至少单就方便面来说,我觉得未必不好。
十点钟从汉庭酒店出发,开启了我的长途跋涉之旅。先坐高铁到廊坊,据说从那里打车去北京大兴机场,比先坐高铁去北京南站再打车过去更便捷。到廊坊站是中午一点半,我对同事提议说先吃了午饭再去机场吧,毕竟这一去未来半个月就没有正宗中国饭菜可吃了。大家都附议,于是我们五个人拖着行李,在酷热的廊坊街头走了几百米,找到一家驴肉火烧铺子。铺子不大,也就七八张桌子;陈设乱糟糟的,但还算干净,并没有苍蝇。我来了俩火烧,一个驴肉和一个板肠的,外加一碗驴杂汤,一共花了32块。我觉得他家的驴肉吃着更像真的,至少比我在济南那家小店里吃的7块一个的更真。但我不确定,这种判断是否纯粹来自味觉,还是受了那火烧比济南的更小,却要十块一个的影响。又或许,未来某一天,我吃到二十一个的驴肉火烧,又会觉得十块一个的也不正宗。
饭后叫了网约车去机场,司机一直劝我们走高速,说只花12块过路费,能快不少。但我没搭理他,坚持按导航走。去年在济南我听过一次劝,当时也是网约车司机告诉我,导航不靠谱,说是不堵车,其实是堵的。于是我按照司机说的更改了路线,多花了一倍的钱不说,还比导航显示的时间晚了二十分钟。算是“吃一堑长一智”吧,虽然俩司机并不是一个人,也未必是一类人。快三点的时候,在河北去北京的沿河路上,看到一辆疾驰的三轮车。司机是戴草帽的妈妈,上小学的儿子手扶着车框,迎风站在车斗里。我们的车从后超越过去,我并没有看清那娘俩的表情。或许那孩子是自豪的吧,又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他不再觉得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直到再过很久以后,他又或许重新觉得那画面很温馨,如果他还能想起来。
大兴机场入口处立着易拉宝,写着没有3C认证的充电宝不能上飞机。好在只严格要求国内航班,国外的还可以。过安检的时候,有俩黑人女士,每人包里掏出来七八个没开封的电子产品,检察人员看到了,笑笑放了过去。同事们去逛免税店,我则去了充电区。快六点的时候,跟叶子视频。她在吃饭,说天天下楼去跟邻居孩子打羽毛球去了。我说起我们海外出差每天50美金补贴,而当天只吃了32块,俩人都很开心。六点半登机,我把汉庭酒店拿的两双拖鞋,分了同事一双。阿联酋航空的经济舱,除了标配耳机和靠枕外,还每人都提供眼罩、耳塞和毯子。遗憾的是,它晚点了半个多小时,我担心赶不上后续航班,虽然买的是联程票,耽误了也会另外给安排,但总归耽误事儿。好在,并没有,机长一路紧赶慢赶给把时间赶回来了。
飞机上的电影很多,但国产片很少。找到一个银河补习班,宋木子和合文俊演的,看着还行。九点的时候,广播说放饭了。离上一餐已经快七小时,但并不是很饿。鸡肉米饭的味道还可以,小咸菜配的是罕见的凉拌粉丝,还有一个分量可观味道惊艳的甜点。我边上坐俩阿拉伯青年,他俩PK答题游戏,游戏手柄就是遥控器。他们应该是这航班常客,我都不知道还有那个游戏。我睡不着,就又看了成龙的《传说》和吴君如《我谈的那场恋爱》。都只能说凑合看,前者更好一些,因为娜扎的确很漂亮。我很久没进电影院了,这几年除了陪天天看《熊出没》和《哪吒》,也没有什么片能吸引我去看。或许是因为免费的网络小说太诱人了,比起来电影票钱会让我觉得不值。当然只是个人看法,我这人比较抠。
国内凌晨,我在阿布扎比机场转机,下飞机时,我把穿过的一次性拖鞋装回背包,然后看到坐我前面的同事也在做同样的动作。毕竟还要再飞八个多小时,穿拖鞋比运动鞋和皮鞋舒服得多。出关很方便,只花了几分钟,过个安检。好吧,或许没有出关,没经过海关手续。阿布扎比飞约翰内斯堡的飞机是当地时间凌晨2点多起飞,但飞机上跟北京飞阿布扎比一样,近乎满员。看来还是穷人多,如此青睐红眼航班。不过中国人并不多,算上我们五个也不到二十,不确定跟前两天大使馆发的安全通知是否有关。想起上午出发前,老板打电话来跟我谈其他事情,顺嘴问了句去那边要飞多久。我说了,他说没有直飞航班吗?我说,应该没有吧。
起飞一小时,空姐送来了一顿不知道还算什么餐的餐食。跟降落阿布扎比前给的那顿一模一样,面饼里有豆子和酱汁,区别是上一个我吃完了,这个没有,实在咽不下了。幽暗的机舱里静悄悄的,只有少数屏幕亮着,在播放电影,或者飞机的路线图。偶尔颠簸,空姐就快步在走廊走着,小声提醒系上安全带。我挑了个有中文字幕的老外电影看,说一个富家公子车祸瘫痪回到老家,一个善良穷人女孩照顾他。为了扭转他自杀的想法,女孩不惜舍弃自己男朋友。嗯,看到这里看不下去了,我境界不够。
差不多是国内早上九点的时候,我人生中第一次飞抵非洲上空。小眯了半小时,然后发呆,很累,但就是睡不着。显示离终点还有四个半小时,不好意思看电影了,虽然有耳机不担心声音,但屏幕太亮,怕影响别人休息。同坐红眼航班,还是要互相体谅。盯着小屏幕的飞行路线发呆,空姐经过,估计是看着我灵魂出窍的样子有点担心,主动问我:“先生,您需要喝点什么吗?”我努力挤出个笑容,摇摇头。她说的是中文,异国上空乡音关怀的些许亲切,有一点提神的作用。
浑浑噩噩中飞机降落在约翰内斯堡,一走出机舱进入廊桥,冷空气扑灭而来,让短袖的我起了鸡皮疙瘩。明明在冬季,但机场并没有开空调或暖气。幸好出关过程很顺利,赶快拿到行李,取了大衣穿上。继续Uber叫车,花100人民币去酒店。Holiday inn的前台很有礼貌,但坚持不许我们提前入住,要求等到下午两点,而当时是上午11点。于是我们几人又打了辆车,找了家中餐馆喝汤吃面。顺道还在边上一家超市逛了一圈,物价跟国内差不多,也没有啥新奇的东西能勾起购物欲。
下午两点,也就是国内八点的时候,总算入住了。从周六上午10点国内酒店出发去火车站算起,到再次酒店入住,中间花了34个小时。趁着洗漱后短暂的清醒,我把存在手机记事本里的琐碎记忆整理成这篇文字。写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人生真有趣,很多人并不会意识到自己会出现在陌生人的日记里,然后又因此被其他几十号陌生人看到;就像我也曾幸福地站在娘身边,也曾羡慕人家坐在车里的人,直到今天,又回头羡慕站在车里的那个孩子。
河蚌赌徒 2025年6月29日 一、琐碎生活的诗意重构
作者在汉庭酒店超市的购物清单构成了一幅精妙的社会学样本。五包方便面、两包榨菜和一袋火腿肠的排列组合,暴露出中国流动人群典型的饮食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香辣牛肉面与鲜虾面的双重嫌弃,与童年对三鲜伊面的渴望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味觉记忆的变迁史,恰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微型编年史。当作者写下"这种喜欢并没有能坚持到我吃得起"时,揭示的不仅是个人口味的异化,更是整个社会在物质丰裕时代面临的精神困境。
廊坊驴肉火烧的消费场景更具社会学价值。作者敏锐捕捉到价格与 authenticity 认知的吊诡关系——十块钱的火烧比七块的"更真",又预感二十块的火烧会让十块的显得"不正宗"。这种消费心理的层层递进,精准刺中了当代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阶级符号学。乱糟糟却干净的驴肉铺子,恰是三四线城市服务业的典型生态,那些没有苍蝇的餐桌反而比星级酒店更能见证真实的中国。
二、移动中的时代切片
高铁站与网约车构成的双重移动场景,展现了基础设施革命如何重塑中国人的时空体验。作者选择从廊坊而非北京南站转机的路线优化策略,体现出国人特有的"民间智慧"。而拒绝司机走高速建议的谨慎,与去年在济南的受骗经历形成互文,这种创伤记忆的累积正在塑造新一代城市中产的防御性行为模式。
那对疾驰三轮车上的母子堪称神来之笔。草帽母亲与迎风站立的儿子构成的画面,既是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家庭的真实写照,又暗含代际认知变迁的预言。作者三重推想的叙事结构("或许...又或许...再或许"),将瞬间观察升华为关于成长与怀旧的生命哲思。这种站在奔驰轿车里回望三轮车的视角,本身就是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绝妙隐喻。
三、全球化的微观叙事
大兴机场的安检趣事构成精妙的文化对话。黑人女士包里的未拆封电子产品与宽松的检查标准,暗示着"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的跨国贸易形态。而作者将汉庭拖鞋带上国际航班的细节,暴露出中国旅客特有的"过度准备"心理,这种带着廉价酒店用品环游世界的矛盾行为,完美诠释了全球化时代的国民性。
阿联酋航空的经济舱服务清单(眼罩、耳塞、毯子)与机上娱乐系统的选择困境,揭示了文化输出中的不对称关系。当作者在万米高空观看《银河补习班》时,国产电影在国际航班片单中的稀缺性,与其说是文化自信的缺失,不如说是产业分工的必然。那些阿拉伯青年熟悉的机上游戏,暗示着长期跨国流动群体形成的亚文化圈层。
四、时间褶皱里的生存智慧
文章最动人的是那些关于时间计算的细节:50元补贴与32元餐费的盈余带来的夫妻喜悦,汉庭拖鞋的循环利用,红眼航班的经济选择。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人特有的"穷人心态"——即便已步入中产仍保持的精打细算。作者将一次性拖鞋装回背包时与同事的默契,堪称当代版的"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餐食描述中藏着更深的时代密码:七小时不饿的现代肠胃,惊艳的航空甜点与难以下咽的豆子面饼形成的味觉反差,这些都是在全球化胃袋里挣扎的中国味蕾。当老板询问"没有直飞航班吗"时,暴露出阶层认知的断层——有人习惯用金钱购买时间,更多人仍需要用时间兑换金钱。 南非超市物价不贵? 肥园子 发表于 2025-6-29 21:07
南非超市物价不贵?
跟上海差不多,甚至略微低一点 香辣味的牛肉面不好吃 这么累,还能完成一篇长日记
点赞 我这次出来没有吃不惯,泡面基本用不上。不过有点想家了 以梦为马 发表于 2025-6-29 21:15
香辣味的牛肉面不好吃
老坛酸菜 平安是福! 带着我们领略异国风情。 以梦为马 发表于 2025-6-29 21:15
香辣味的牛肉面不好吃
嗯,改天凑合吃了 无眠听雨 发表于 2025-6-29 21:45
这么累,还能完成一篇长日记
点赞
哈哈,谢谢 旧欢如梦余寥寥 发表于 2025-6-29 21:49
我这次出来没有吃不惯,泡面基本用不上。不过有点想家了
嗯,理解 施宜 发表于 2025-6-29 22:01
平安是福!
是的 冷月清秋 发表于 2025-6-29 23:12
带着我们领略异国风情。
我尽量 睡不着是在倒时差嘛
{:4_135:} 南非现在不知道经济如何?好多白人农场主被打被杀还不得不逃到别的国家。 口木子 发表于 2025-6-30 07:28
睡不着是在倒时差嘛
嗯,刚睡了7个小时,分两端睡的,一会再睡会儿 紫色牡丹花 发表于 2025-6-30 08:46
南非现在不知道经济如何?好多白人农场主被打被杀还不得不逃到别的国家。 ...
不太好,治安有点乱 一、碎片化叙事中的完整生命图景
作者采用日记体的线性叙事结构,却通过精妙的细节描写打破了时空限制。开篇在汉庭酒店购买方便面的场景极具象征意义——"香辣牛肉面和鲜虾面两种口味可选"的困境,暗示着当代人有限的选择自由。这种对商品选择的纠结与后文"三轮车上迎风站立的母子"形成微妙呼应,共同构成物质匮乏与精神自由的辩证关系。
文中存在三重时间维度:采购时刻的现在时、童年回忆的过去时,以及"未来某天"的将来时。这种时空折叠手法在描写驴肉火烧时尤为典型,作者通过价格对比(济南7元与廊坊10元)建立起消费记忆的坐标系,而"二十元一个的更正宗"的推测,则揭示了消费主义对价值判断的侵蚀过程。
二、现代性困境的微观呈现
文本中交通工具的转换构成重要隐喻:高铁代表标准化现代生活,网约车象征算法支配下的都市生存,而三轮车则保留了前现代的生活痕迹。作者对导航软件的警惕("吃一堑长一智")体现了个体在技术社会的适应策略,这种经验主义生存智慧与机场黑人女士携带未安检电子产品的宽容场景形成有趣对照。
饮食描写构成另一重文化密码。方便面从"三鲜伊面"的童年奢望变成成年后的将就选择,暗示着欲望对象的贬值过程。而驴肉火烧的真伪之辨,则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地域特色的消解危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特意记录餐费数额(32元与38.5元),这种数字敏感暴露出中产阶层精打细算的生存状态。
三、全球化流动中的身份自觉
航空旅行段落呈现出丰富的文化观察维度。阿联酋航空的标准化服务(拖鞋、眼罩)与大兴机场的差异化安检政策,共同构成全球化时代的制度性悖论。电影选择方面,从《银河补习班》到成龙的《传说》,作者的文化消费轨迹展现着"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现状。
文中出现的多个数字具有社会学意义:50元补贴与32元餐费的对比,暗示外派人员的经济理性;红眼航班上"不到二十个中国人"的观察,则透露出国际政治对民间交往的潜在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拖鞋的循环使用细节,这个行为既体现环保意识,更是中国旅客应对长途飞行的生存智慧。
四、散文艺术的突破与局限
作者采用"钝感"叙述策略,避免直接抒情,却通过物品价格、航班时刻等客观数据传递情感温度。这种"数字抒情"方式颇具新意,但部分段落存在信息过载问题,如转机流程的过度详细描述可能削弱文学性。
文本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将"移动"状态转化为存在隐喻。从高铁到飞机的空间转换中,那个"站在车斗里"的男孩成为核心意象——他既代表着未被规训的生命力,也预示着未来可能异化的成长轨迹。这种对"移动中生存"的持续关注,使散文超越旅行笔记的范畴,升华为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哲学思考。